没有找到想要的,用Google搜索一下

2009年3月23日星期一

全民炒股是不是人们对股市有信心?

本文摘要部分...
郎咸平:全民炒股并非人们对股市有信心

就当前一些经济热点问题,朗咸平教授接日前受了《证券日报》记者独家专访。

  过热过冷同时存在
 
  证券日报:猪肉价格不断上升,带动了上半年CPI同比上涨了3.2%,GDP同比增长11.5%,这是不是一种经济过热? 

  郎咸平:中国经济是二元体系,目前同时存在过热和过冷,过热的是国营企业、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民营企业基本上是过冷的。我们的资源被有些地方政府引到过热的产业去了,包括钱、人力。 

  证券日报:有预测说,一年内猪肉价格能够回调? 

  郎咸平:如果猪肉价格上升,可能的原因一是饲料价格上升,二是没有人养猪了。老百姓把资金拿去炒股票,后接无力。除非大家把虚拟资金拿回来养猪,如果不把虚拟资金拿回来养猪,猪肉价格是不会下降的。养猪没有利润嘛! 

  证券日报:提高利率是否能抑制经济过热? 

  郎咸平:那些过热行业,如房地产、形象工程,银行是照借不误的,利率调控对这些行业打击很小。相反民营企业受到打击,民营企业借贷的有部分是黑市资金,银行利率提高0.25%,黑市利率就会提高4倍,而到1%,所以利率上调的结果有可能是过热行业更热,过冷的民营企业部门更冷。

  全民炒股的原因

  证券日报:全民炒股是不是人们对股市有信心? 

  郎咸平:不,全民炒股,是因为个人投资环境发生变化。老百姓的钱,放在银行里是负利率,又找不到投资途径,只能拿来炒股。 

  证券日报:什么才是好的投资环境呢? 

  郎咸平: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老百姓或企业投资的钱能够得到应得的回报;如果受到不公平待遇,司法机关能够保护它。 
  但是目前并没有给民营企业、老百姓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最终因为投资环境变化,老百姓和民营企业家应该投资而没有投资的钱汇集成了虚拟资金进入股市和楼市,大家都去炒股或炒楼,普通百姓在炒,大企业家也在炒股。有些企业交出了比较好看的中报,但实际上大多数利润都来自投资收益。企业家如果做实业投资,利润可能只有5%,他们何必呢?只有改善投资环境,才能抽回股市和楼市的虚拟资金。 

  证券日报:从哪些方面着手改善? 

  郎咸平: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地方政府的参与有很大关系。举例而言,地方政府必须改变政绩考核标准,不以GDP为标准,而要以失业率、投资环境、环保等为标准。此外,还要加大力度反腐,才能全面改善投资环境。 

  证券日报:但是外商十分看好中国投资环境,今年上半年使用外资金额318.89亿美元。 

  郎咸平:外商投资都是好事吗?你错了!有些外商把中国的资源都挖走了,一个资源贫穷的国家还出口煤炭,这不是荒唐吗?把我们国家的树做成筷子卖给日本人,怎么不砍日本人的树呢?大家要有一个新的认识,所谓制造业大国就是把自己资源挖光用光,不留给子孙而徒利外国人的国家。

  国际化就是洪水猛兽
 
  证券日报:您曾经说过企业应该做强而不是做大,但是企业家的梦想都是做大。 

  郎咸平:那他们错了啊。做大就是一种错误的思维,企业如何做强就要把握行业本质,而这是我编辑“本质”系列书的目地。 
  证券日报:引进外资、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也是很多企业的战略方向。 

  郎咸平:“国际化”很可能就是洪水猛兽,因为现在还没有一个法治化的游戏规则。举例来说,为什么一些公司在中国拖欠供货商的钱,在美国就不敢呢?美国的《破产法》规定,只要一家公司拖欠三家供货商超过数千美元的钱,供货商就可以宣布他破产进行清偿。 

  证券日报:中国也不缺少法律。 

  郎咸平:不是法律不够,而是存在一些执行不严的问题。如公司法,既有欧洲的监事制度,也有美国的独立董事制度,但是加在一起是最没用的制度。为什么呢?如何执行没有搞清楚,没有理解法条的本质问题。但是理解本质是很艰难的。中国改革20多年,经济发展虽然很好,但法治化仍需加强。

  “郎顾之争”是机遇但不想谈
 
  证券日报:2004年“郎顾之争”造成极大的轰动,有没有经常回想它? 

  郎咸平:我不想谈这个过去的话题了。 

  证券日报:在众多公司中,为什么偏偏选择了你的研究对象? 

  郎咸平:当我要做一个主题的时候,就会拿一些企业来研究,比如说MBO,就会找到长虹。现在关注的服装行业本质,就选择一些运动服装企业,都是根据公开的资料。 

  证券日报:如何能够更容易、更准确地发现问题? 

  郎咸平:太复杂了。为什么大家都没有发现问题,只有我发现了呢?那是非常复杂的。 

  证券日报:要实地调查吗? 

  郎咸平:不要。 

  证券日报:您不担心会错吗? 

  郎咸平:我错过吗? 

  证券日报:目前为止没有错,今后呢? 

  郎咸平:一定不会错。没有把握的我不会讲。我没有研究不出来的问题,就看我研究不研究。 

  证券日报:未来2年会不会再有“郎顾之争”这种轰动的事情发生? 

  郎咸平:不一定,这都是机遇。

  严刑峻法恢复信托责任 

  证券日报:您非常关注国有企业的改革? 

  郎咸平:现在国企改革的重点是产权改革,有专家理论认为“是你的就可以做好,不是你的就做不好”。是这样子的吗?这种理论导致企业家的信托责任一扫而空。 

  证券日报:假设有信托责任存在,国有企业就能搞好吗? 

  郎咸平:国有企业的问题是,很多国有企业领导不愿意做好,没有尽到责任。它没有美国那种职业经理人的信托责任,搞不好。 

  证券日报:但是对国有企业领导一样是有业绩考核的。 

  郎咸平:没用,一定要通过严刑峻法,才能有信托责任。该做的没有做好,不是简单的撤职,而要受到严厉处分。 

  证券日报:13年悬而未决的国企分红问题开始试行,您怎么看? 

  郎咸平:这是一个进步。

  跳出经济圈才能解决经济问题
 
  证券日报:您的关注范围好像更宽泛了? 

  郎咸平:对,这是我喜欢和你谈的话题。2004年,我在谈格林柯尔、TCL;2005年,我提出“医改之后看不起病,教改之后读不起书,房改之后买不起房”。但是看了这么多现象之后,加上几十年的积累,我突然明白了,这些都是小问题,都是表面现象。 

  证券日报:您一年来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郎咸平:我最大的改变,就是从谈企业具体问题转变到谈意识形态。我要把我的精力,花在这方面的研究上,研究社会问题、法律问题,而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只有跳出经济圈,才能解决经济问题。 

  证券日报:可能有人会质疑您的学术背景? 

  郎咸平:人的成功要靠不断的积累,大学、博士学位都只是开始而已。 

  证券日报:你会感觉到无力吗? 

  郎咸平:作为学者,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有没有可能,我讲出来,就会推动社会的变革呢! 

  证券日报:可是你总是提出一些问题,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吗? 

  郎咸平:回到“公平、公正”的理念,不就是提解决方法吗? 

  证券日报:研究方向还会不会回归到公司治理? 

  郎咸平:这是我从不放弃的课题。今后我一方面将深入研究公司战略,如行业本质;另一方面,更宏观的,就是研究意识形态的问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